7月9日,国史进校园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家开放大学共同主办,主题为“全面推动国史进校园,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为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出新的贡献”。
出席会议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所长朱佳木,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国防大学原副政委李殿仁,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李正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恩来,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范贤睿,中宣部学习出版社原社长董俊山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40余家院校和单位的代表,以及国史学会部分常务理事、分支机构工作人员和媒体记者。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星星主持。
会上,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朱迪俭受聘为“红色经典进校园”专家委员会委员。他在交流发言中介绍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推动“国史进校园”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建议,认为推进“国史进校园”要结合大学特色开展,因校施策,提升“国史进校园”活动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
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每年市领导、学校校长和书记都面向学生讲授思政课,同时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青年大学习”、专题讲座、入党启蒙交流、灯塔学习会、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比如2022年11月17日学校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讲话65周年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活动,5名中国学生和1名俄罗斯学生用中俄英三语开展主题宣讲。
思政元素+文化交流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中俄文化学习交流、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规划、心理健康、体育、音乐等通识教育课程及社团活动中,强化中外比较,讲好中国故事,引导中国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并积极向外籍学生展现“四个自信”。比如汉语中心深入推进汉语课程思政,今年上半年组织120余名国际学生先后到“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莲花山、深圳湾、前海自贸区等参观学习,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深圳创造的发展奇迹,引导外籍学生进一步“知华、友华、爱华”。
中俄特色的思政宣传教育阵地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校内常设“中共六大主题展览暨党史现场教学基地”和“恰同学少年—留苏档案见证百年复兴路”主题展览,在图书馆设置“习近平的书柜”(含中、俄、英三语版图书资料),创刊中俄英三语校报《高度》,中俄师生共同唱响《领航》《少年中国说》《我爱你中国》等主旋律,持续引导师生从中俄(苏)合作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其中,“恰同学少年”主题展览通过《求索》《奋斗》《报国》三大篇章,全面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留苏”历史进程,集中展现了留苏学子在立党、兴党、强党的百年征程中所做出的突出历史贡献,广受师生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同学们通过参观学习,加深了对中苏/俄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认识,也深入理解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朱迪俭书记在发言中指出,中苏/俄合作史是新中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遣大批优秀学子留苏,接受苏联156个项目援助,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俄部分老一辈同志难忘的经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进入了新时代,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利互惠,两国关系历久弥坚,成为当今大国关系的典范。世界越是动荡不安,中俄关系越应稳步向前。朱迪俭向国史学会及有关单位发出邀请,在深北莫校园里设立展现中苏友好交往的有关图文、视频等历史资料(包括已解密的档案资料)展览,邀请有关亲历者进校作专题讲座报告或座谈交流,进一步增强深北莫中俄师生对这段历史的认同感,为增进中俄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下午,与会的10余所院校代表,围绕国史教育与思政工作,以及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的思路和计划问题,进行了交流。
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董俊山对于项目的开展和长期发展提出五点思考:一是如何定性和定位国史进校园(红色经典进校园)项目;二是如何与高校和社会组织建立互补分享的合作机制,如合作渠道、方式、载体、平台等;三是如何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如何创新数字资源建设,值得好好探讨;四是如何吸引动员学生参与进来,把大学生潜在的动能激发出来;五是如何持续有效地做好项目。
最后,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立国做总结发言,座谈会圆满闭幕。
本次国史进校园工作座谈会,得到“学习强国”“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