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深北莫校长李和章在“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上的讲话

作者:李和章审核:新闻中心发布日期:2023-04-11

2023年1月1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举办了“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发展素质教育”座谈会。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作发言,以下为发言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这些内容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可以从如下三点着手。

第一, 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要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大学素质教育基础,培养出思想政治过硬、具备本土文化品格的一流专业人才,是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要义。

一方面,大学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学所承载的是人类知识和德行的进步。中世纪至今,大学发展一直以教化合格社会公民为主要目标。而所谓的“合格公民”,则是牢牢打上本国价值符号、文化符号、政治符号等烙印的“人”。

国家迈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正步入新阶段,既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的“有才之人”,更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有德之人”。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在什么思想下培养人、培养出具有什么思想的人愈发重要。因此,中国要真正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大学素质教育应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培养出符合本国需要、具备正确思想政治品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另一方面,面向更高阶段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流大学建设,尤其是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今天,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加速构建,中外人文交流广泛深入。大学素质教育在德行养成、文化传承方面不仅不能放松,反而更要加强。大学素质教育要密切关注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加强德行与文化学习的总体趋势。

随着新的学习技术的进步,受教育者获得知识的途径明显拓宽,学习能力和效率不断增强,通过知识影响世界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如果“先进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腐朽落后的东西就会去占领”,一旦道德滑坡、文化缺失,所可能带来的“危害”将显著增大。因此,今后更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大思政”格局,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涵育高品质大学文化,营造崇尚立德树人、崇尚学术成就的一流大学文化氛围。

第二, 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要提升构建中国特色素质教育话语体系的自信心。自信是在努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教育面貌发生全局性变化。我们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高校整体在国际排名中进步明显、论文质量与世界强国差距逐步缩小、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群体稳步壮大、科研经费与教育投入稳定充足。如今,我国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发展成就,坚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坚定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信。

党的二十大让我们从新起点再出发,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有信心加速构建中国特色素质教育话语体系,在此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已形成统一共识,并着手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如已通过课题立项等形式分解开展中国本土素质教育思想的系列研究。

首先,基于本土的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形成符合中国大学素质教育实际的话语体系,包含基本的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如课程体系、多课堂互动体系)等。其次,依据大学素质的本土表达方法,有意识地构建起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框架。最后,在理论体系框架内,不断“添砖加瓦”,细化研究内容,形成点(概念)、线(理论)、面(具体研究领域)相互连通、研究广度与深度渐次增加的大学素质教育研究领域,甚至形成专门的学科领域,未来形成有中国鲜明特色且具备活跃度和传播力的国际话语体系。

第三, 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素质教育,需要从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思考和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意识贯穿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各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

教育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高等教育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而高等教育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外交资源”,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有效动员和利用这一资源,发掘高等教育的巨大潜力,在以德为先、文化育人、科学育才、创新实践的素质教育全过程里,有机融入和平发展观,共赢共享全球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精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素质教育实践为例,作为中俄两国人文教育合作的旗舰项目,自创校以来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俄友谊薪火传承的初心,锚定建设独具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着力培养崇德明理、笃学精工、博文友爱、创新协作、担当使命,通晓中俄文化、掌握中俄英三语、精通专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在前不久纪念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发表重要讲话65周年活动上,张汉晖大使在致辞中指出“两国元首亲自支持推动创建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成为中俄教育合作的典范”。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积极打造成为中俄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国以及“俄语系”国家青年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既是我国“教育外交”的重要示范,更是通过中国大学素质教育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创造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