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张益唐教授做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座谈交流启智慧 学术讲座探数学辉煌

作者:计算数学与控制研究中心审核:新闻中心发布日期:2025-10-20

10月17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计算数学与控制系邀请著名数学家张益唐教授到访深北莫,为师生带来主题为《我对数学的思考》的精彩学术讲座,张益唐教授还与计算数学与控制系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座谈交流会,活动中,张益唐教授从学术研究到成长困惑,多维度为师生答疑解惑,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晨谈解惑:近距离对话,解疑学术与成长

座谈会伊始,计算数学与控制系青年教师围绕自身研究方向,向张益唐教授请教解析数论领域的前沿问题,比如素数分布研究的最新成果等。张益唐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用通俗的语言拆解专业问题,他提到:“做数学研究不能怕走‘弯路’,很多看似无结果的尝试,其实都在为后续突破积累思路。”

针对学生代表提出的“如何平衡课程学习与学术探索”“面对研究瓶颈时该如何调整”等问题,张益唐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求学与科研历程。他坦言,自己在研究中也曾遇到长时间没有进展的困境,但“保持对数学的热爱与耐心”是坚持下去的关键。他鼓励同学们:“要打好数学基础,多阅读经典著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流,慢慢培养数学思维与研究兴趣。”

整场座谈会氛围轻松融洽,师生们纷纷表示与张益唐教授的近距离交流,不仅解答了学术上的困惑,更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为今后的教学与学习注入了新动力。

开篇见“宝”:揭俄罗斯数学的“王牌”底色

讲座中,张益唐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内容,开篇便聚焦俄罗斯文化。他指出,俄罗斯在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出现了一批如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等巨匠,但鲜少有人知晓数学也是俄罗斯文化中举足轻重的“王牌”,他以冷战时期美国数学协会大量翻译苏联数学期刊为例说明了苏联数学的国际影响力。

溯源寻光:漫谈俄罗斯数学的群星与突破

在梳理俄罗斯数学史时,张益唐教授指出,从沙俄到苏联时期,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众多数学天才,其成就常常超越同时代人的预期。他谈到,俄罗斯近代数学的源头可追溯至1724年,当时彼得一世创立了圣彼得堡科学院,欧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前往俄罗斯工作。尽管最初被分配到生理学部门,但他凭借过人的数学才华转入数学部门,不仅解决了著名的“七桥问题”,其大部分重要成果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不过,张益唐教授也指出,将欧拉完全归为“俄罗斯数学家”需要辩证看待。

   谈及俄罗斯本土首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时,张益唐教授与在场学生展开互动。他对学生能够准确答出罗巴切夫斯基在“非欧几何”方面的贡献表示欣慰。张益唐教授还分享,自己在大学之前曾研读苏联数学著作,对俄罗斯数学教育体系及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深表赞赏。他几乎完整地背诵出亚历山大洛夫对罗巴切夫斯基的评价,并特别提到一句令他印象深刻的话:“俄国并不像欧洲文化的一个胆怯的和顺从的女学生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而是作为能给出自己的、新的、而且还是欧洲所不知道的那种东西的力量。”

      在讲座中,张益唐教授穿插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渊源。他提到,哥德巴赫在从圣彼得堡移居莫斯科后提出了这一著名猜想,而欧拉虽然认同其正确性,却未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证明。,借此向师生说明素数命题难度。他重点介绍了切比雪夫在素数定理研究中的关键突破,指出切比雪夫首次在数学上严格确定了素数计数函数 π(x) 的增长量级,为素数分布问题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此时距离素数定理的完整证明尚有距离。通过梳理素数定理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张益唐教授进一步凸显了切比雪夫在此过程中“从零到一”的原创贡献。

进入20世纪部分,张益唐教授介绍了苏联解析数论学者维诺格拉多夫的成就。1937年,维诺格拉多夫在不依赖广义黎曼猜想的情况下,证明充分大奇数可表为三个素数之和。维诺格拉多夫与华罗庚的学术交往,也被视为中苏科学友好交流的佳话。在华罗庚传的日记篇有记载,已是苏联科学院院士的维诺格拉多夫曾与华罗庚一起滚雪球。提及自己2013年的突破性论文借鉴其三角和方法的数学思想,并展望解析数论未来,提出通过改进三角和方法或能推动黎曼假设研究。

寄语新声:为青年学子点亮数学前行灯

张益唐教授叮嘱现场的新生们:“不必畏惧高等数学,其基本思想脉络清晰,只要理清解题思路、保持数学想象力,就能扎实掌握大一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研究奠基。”

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围拢到台前,纷纷拿出笔记本、书籍向张益唐教授索要签名,争相与他合影留念,定格这场学术交流的瞬间。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不仅深入了解了俄罗斯数学的辉煌历史,也进一步提升了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