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深北莫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教师应邀参加国际宇航大会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太空周”会议

作者: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审核:新闻中心发布日期:2025-10-13

近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俄法学比较研究中心教师余佳颖于2025年“世界太空周”期间应邀参加国际宇航大会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太空周”会议,并分别作学术报告。“世界太空周”(World Space Week)是联合国倡导的全球性航天主题庆典活动,于每年10月初在全球90多个国家同步开展,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天系列活动之一。2025年“世界太空周”以“居于太空”(Living in Space)为主题,聚焦人类在地外空间的生存与发展,通过论坛与展览等形式,汇聚各界力量,推动全球太空合作。

9月29日至10月3日,第76届国际宇航大会于澳大利亚悉尼成功举行。该大会由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主办,澳大利亚太空行业协会(SIAA)承办,澳大利亚航天局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协办。2025年国际宇航大会以“可持续太空:强韧地球”(Sustainable Space: Resilient Earth)为主题,汇聚政府、产业与学术界,聚焦空间应用、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地外生存等关键议题。余佳颖应邀在本次会议的“月球探索”分论坛中发表题为《外空法原则与月球站所:技术合规视角下的法律探讨》的英文会议论文并作互动演讲(Interactive Presentation)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余佳颖围绕现行国际外空法条约中的原则性规范在月球建站活动语境下的适用与解释进行了阐述,结合月球站所的部分技术性特征,将国际法规范与技术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报告提出,在月球活动法律规范框架亟待完善的当前,《外空条约》第一条与第二条是月球建站活动的核心规范框架,需以此作为外空法条约规范解释的基础,并就月球站所的技术实践中如何履行条约规范提出了相应的法律路径建议。

国际宇航大会的参会者研究领域广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空法学者、航空工程专家、政策制定者与产业界代表参与了大会,涵盖的机构包括各国家航天局、联合国外空司(UNOOSA)、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国际空间法学会(IISL)以及多所全球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法学领域的相关议题涉及太空活动背景下的武力威胁与使用、空间可持续发展与外空法、小卫星的公法与私法问题、科学研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影响、月球活动与轨道管理、地球气候变化与外空法等诸多前沿议题。

10月6日至9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第5届“太空周”系列会议在线上成功举办。会议由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国际法系主办,作为“世界太空周”的一部分,会议聚焦“居于太空”这一全球主题,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航天科技、外空法与政策领域的专家学者。余佳颖应邀参会并在“居于地外天体”的外空法分论坛中作题为《何为“居”于月球?人类地外天体活动的法律探讨》(What Does It Mean to ‘Live’ on the Moon? Legal Reflections on Human Activities on Celestial Bodies)的主旨报告,该分论坛由国际宇宙通信组织执行主任、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公法与外空法讲师埃琳娜·莫罗佐娃进行主持。

在报告中,余佳颖就居于月球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居”与“月”。“居”意味着人类活动在地外天体上的延伸,与此相关的探讨涉及国际月球站所活动中管辖权的安排以及人员生命健康的法律保障机制。“月”意味着人类将在地外天体表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天体资源利用,与此相关的探讨涉及外空法“科学考察自由”原则在月球资源管理国际规范框架构建中的作用。问答环节中,主持人及与会学者就报告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与讲者展开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的参会嘉宾来自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公司、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月球村协会及其可持续月球活动全球专家组等权威机构,包括俄罗斯航天局宇航员、联合国外空委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性工作组前主席、联合国外空委空间资源活动法律问题工作组代表、联合国外空委月球活动协商行动小组代表、国际空间法学会成员等专业人士。会议围绕空间站居住、外空核动力源的和平利用、空间可持续性、居于地外天体等议题设置多场论坛与公开讲座。

“世界太空周”作为一年一度的重要国际学术节点,为外空法研究的交流与发展搭建了宝贵平台。两场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加深了学界对当前外空活动热议问题的理解,也拓展了外空法领域的国际交流视野。面向未来,如何在不断演进的空间技术实践中推进规则发展与共识达成,将持续成为外空法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