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始终坚持“立德为本、文化为魂、学术为基、实践为源”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文化润育、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中俄协同育人共同体,强化全过程质量保障。
2023-2024学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共有6名学子荣获国家奖学金。为展示砥砺奋进、追求卓越的优秀学子风采,学校特别策划“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系列专题报道,看他们如何在书海探知、科研攻坚、实践沉淀……本期带你走近工程系2022级钟奇山的故事,一起听听这位“六边形战士”如何用模型和代码书写人文关怀——

钟奇山,中共预备党员,工程系2022级本科生,GPA3.96。
从图书馆“钉子户”到建模双冠王
初入大学校园,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多元选择,大一的钟奇山也曾迷茫过,但他深知学习始终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于是开启了一段如苦行僧般的求知之旅。
每天清晨,他早早踏入图书馆开启一天的学习。从理解基础课程的概念到深入剖析复杂的理论,他反复琢磨每个知识点,直至融会贯通。一整天的时光,他都沉浸在书本与笔记的世界里,与难题鏖战,和疑惑周旋。
这份努力与坚持,换来了学业上的累累硕果。他连续四次获得校级一等学业奖学金,荣获2024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年度人物、优秀学生标兵、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他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队友们齐心协力,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级一等奖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奖。正是在这不断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他逐渐拨开迷雾,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投身科研,希望用技术为社会做贡献。



视野打开: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到北理工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钟奇山怀揣着对广阔世界的憧憬与对知识更高峰的向往,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校外学术交流活动。
他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机器学习主题冬令营,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辨,在机器学习课题里勇闯难关。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构建,反复尝试优化。所在小组奋战数个日夜后,荣获“优胜小组”称号,他也在这次国际交流的舞台上,真切体会到了国际交流对于拓展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所蕴含的价值。

在北京理工大学暑期人工智能集训的实战演练中,面对复杂项目任务,他将理论化为实践,遭遇瓶颈时坚持求解,不断提升技能,最终荣获“优秀营员”称号。

AI+关怀:想让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代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一下学期,钟奇山参加了校级大创项目——第三视角下的行为识别技术研究,独立完成了数据处理、模型搭建、实验测试和结项答辩。面对大创项目中的各种困难,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毅力面对。大二下学期,钟奇山跟随导师在学校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研究,专注于情感对话这一前沿科研方向,致力于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提供情感支持。
初入实验室,他便感受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与艰辛。为了攻克难关,他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积极向导师求教,与实验室师兄师姐们深入探讨。科研之路虽布满荆棘,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必能用人工智能的力量,温暖人们的心灵,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六边形战士:班长×心理委员+领航员=?
在学校,他身兼数职。作为班长,他精心策划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让班级成为同学们温馨的港湾;作为学习委员,他主动分享学习经验与学习资源,帮助同学们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在班级中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作为心理委员,他为同学们排忧解难,给予大家心灵上的慰藉与支持。

此外,他曾担任C语言课程助教,在辅助教学过程中,耐心辅导学弟学妹们,将自己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作为工程系领航学长,他积极参与新生的引导工作,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们指引方向,帮助大家更快更好适应大学生活。
在这些工作经历中,他收获了同学们的信任与尊重,也深刻体会到了奉献与担当的意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爱的力量,服务他人,实现自我。
学业、科研、实践、奉献……多条道路相互交织,共同助力他在成长之路上稳步迈进。未来,他将以笃定之志、踏实之行,坚定地迈向远方,无论前路多远、挑战多难,都必能达成目标,收获属于自己的硕果。